2023年3月27日 3月27日 星期一 济南
道教中国化
挖掘时代价值,助力民族复兴-以实际行动推进山东道教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伴随着文化的复兴,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载体、民族之魂和民族之根。它涵盖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科学、医药、养生等各个领域,并对当下的物质文明以及社会文明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

齐鲁大地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先秦时期,创立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便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区。诸子百家中的山东人众多,如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吴起;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稷下道家学派的尹文等等。这其中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思脉的两条重要分支,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交替发力,犹如双引擎并驾齐驱,共同推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进程。春秋末战国初,孔子以恢复周礼为目的周游列国,收徒讲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儒家思想渐成主流。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统治者遵循道家黄老之术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政治上无为而治,经济上轻徭薄赋,此时道家思想大行其道。经八十余年励精图治,至汉武帝时,国力大增,海内殷富,此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与国家寻求大一统的政治意图不谋而合,儒家思想回归正统。两百余年后的魏晋时期,玄风盛行,庄学渐起,老庄思想得到绝大多数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到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深入阐发和应用,新儒学重回主流。就这样在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儒道两家作为文化底层营养哺育着中华民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儒道两家虽路径有别,但同源同宗、殊途同归。道家是站在自然的视角俯瞰苍生,以“道”为出发点尊道而行,讲求天人合一,倡导淡薄名利,奉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以完善自我带动社会和谐。道家思想经继承和改造成为道教信仰的理论基石,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奉《道德经》、《南华真经》、《文史真经》等为道教经典,以炼心养性的方式追求终极解脱,并积极关注人间疾苦,践行济世度人。儒家则是站在人类的角度改造世间万物,以仁义礼智信为价值观,以尊卑礼序为行为标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追求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北宋大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被有识之士奉为人生的座右铭。可以说儒家一直关注现实生活,强调普世价值,时刻与时俱进。

时代发展到今天,新时代的道教该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如何适应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如何理解道教的时代特征?如何发挥道教的时代价值?如何助力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如何真正用传统文化浸润道教?坚持道教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又是什么?如何把已经讲了1800多年的道教故事接着讲下去?特别是作为山东道教,该如何从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些问题,每一位当代道众都有义务认真做答。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上述问题的核心是道教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和要求,其次要明确道教的时代价值,以时代价值对标时代要求便可探究解决之道。

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是不断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内涵。而道教的时代价值源于其亘古不变的文化属性,如齐同慈爱的处世方式、抱朴守真的生活信条、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万物和谐的生态智慧等。这些文化属性通过道教典籍、道教科仪、道教习俗,乃至各类道教艺术、宗教建筑等载体流传下来,形成道教特有的文化价值,数千年来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上述道教的文化属性为适应社会的切入点,以发挥道教的时代价值为具体实践、以助力传统文化复兴为目的,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愿景,便是道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行动路径。具体工作中把握八个字:定心、赋新、赋智、赋能。其中前两者专指“修道”,包括坚定道教的信仰核心,创新适应社会的方式;后两者专注“行道”,主要指道教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定心

定心是指铭记立教初心,专注道德教化,坚定济世利人终极信念并身体力行,以功德教化大众,直至渐入真道,一得永得。

首先,是抱定信仰核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立教初心便是道教的信仰核心,即坚持以“性命双修、三教合一”为正道,以“识心见性、清净寡欲”为基础,以“苦己利人、慈悲济世”为宗旨,最终达到“功行双全、全真而仙”的圆满功德。

其次,是恪守戒律规章。展现风清气正的道风道貌,内抓教风,外展道风,关键是狠抓清规戒律和规章制度的完善与落实。要以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为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以《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为指导,落实《宗教团体管理办法》要求,遵守《关于道教协会和宫观负责人带头加强道风建设的若干意见》等若干规定,贯彻落实好中国道教协会制定的《道教宫观规约》。坚决抵制商业化的侵蚀,让信仰归于纯净和神圣。

再次,加强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加强各级道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内部管理,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道风建设、宫观管理等各个方面。提高自我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水平。建设一支政治上可信、作风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高素质道教团体领导班子。培育文化型宫观、学习型宫观、开放型宫观。

二、赋新

与时俱进才能常应常静,故步自封终将被时代淘汰。赋新指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改革创新,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方法传播道教文化。文化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在精通典籍和尊重教理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时代主题的新思想、新观点,而且民众能欣然接受并自觉运用,这是道教的时代价值所在。

首先,要赋予道教以崭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的道教不仅要了解道教的过去,更要知晓道教的未来,并要明确清晰的发展方向、坚定一个永恒的信念,坚定走下去。具体实践中要把崇神礼教的终极信仰与当下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深入领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传统文化浸润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肩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济世利人的社会担当。

其次,要拓展弘道方式。今天的年轻人被称作“网生代”,他们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不喜欢成年人表达传统文化的方式。他们把互联网、手机当作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互联网是科技文明的典型代表,而道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未来,传统文化与科技文明完美结合将给人类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给阐教弘道插上腾飞的翅膀。另外,形式多样的道教艺术精彩纷呈,其中不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道教音乐、道教诗词、道教绘画、道教内家拳、内丹养生等,探索这些艺术形式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之举。

另外,要注重人才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道教继承发展的基础保证,目前我国道教教职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培养力度不够。各地道协和宫观要设立多种机制,发现并培养有信仰、有学识的年轻道才。这其中要注意三点:一是人才来源优选化,特别是全真教有严格的清规戒律,在年轻道众筛选上应尤为慎重;二是人才培养专业化,鼓励并资助有才之士到道学院学习深造以增强理论修养;三是人才任用上要坚持“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另外要适度发挥道教居士的积极作用,居士虽然不出家不住观,也不以道教为主要职业,但其中一部分居士信仰虔诚、道学造诣深厚、文化视野开阔,还有一些知识分子或艺术工作者,他们认同道教价值理念、熟读道教典籍、艺术水平高超,发挥好他们的积极作用,对道教人才队伍的壮大也有着重要作用。

三、赋智

人生总会遇到一些力所不逮的无奈,如人生功业、祸福果报、生死困扰、时空追问等。如何在这不确定的纷繁世界里保持定力?道祖一语中的:“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首先,要有齐同慈爱的大爱情怀。社会和谐有序是个人生活幸福的前提,如何才能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呢?道祖有言“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是说慈爱可以战胜懦弱,战胜自卑,可以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因“慈”而激发出的力量才是真正不可战胜的,拥有这种力量的人,上天也会来救助他,卫护他。另外《抱朴子》也有“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思想, 是说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远近,都要互相仁慈友爱,如果每个人都遵循先圣教诲,慈爱为先,世界一定会安宁太平。

其次,要有尚俭抑奢的生活信条。道祖有言“俭,故能广。”是说养成勤俭节约、收支有度的习惯,就能蓄精积德、应用无穷,最终使生命的海洋宽广无边。可是反观现实生活,不少人陷入骄奢淫逸的误区,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挥霍无度。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贪欲而不择手段,或盗窃抢劫、或贪污受贿。这种价值观对自己助长贪欲,对社会败坏风气,如果任其蔓延,后果不堪设想。道教认为,物质越富足越应该崇尚节俭,在生活中应该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从;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虚妄;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质贪欲。

另外,要有谦虚谨慎的处世智慧。“不敢为天下先”体现了谦虚、守弱、处下、不争的思想,盛德之人应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虽柔弱,但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虽处下,但能为百谷王。《易传·彖传上》中所指谦卦之爻辞皆吉:“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一谦而四益,可见谦虚的重要性。相反,如果丢掉慈爱之心而骄横逞强、丢掉俭啬的品质而贪功图名、舍弃谦虚谨慎而居功自傲,这是走向灾难的道路。

道教以“慈、俭、让”三宝开悟世人,倡导知雄守雌、顺势而为,可谓道教对世间最慈悲的教化。

四、赋能

赋能是指把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带给大家。正确引导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坚定文化自信,肩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济世利人的社会担当。

首先,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爱国爱教历来是道教的传统,道教在创教之初就描绘了国泰民安、盛世太平的美好愿景,并一以贯之的延续至今。爱国爱教首先就是遵依国法教规,王常月祖师云:“道法即国法、戒法即道法”,戒法之于道众无异于国法之于公民,都是以规范、教育的方式引导众生见贤思齐、择善而从。道教能延续千年薪火不辍,可以说守法是前提,守戒是本分,守心才是根本,或者说只要守住本心,守戒和守法自然水到渠成。

其次,要坚定文化自信。当今世界只有中华文化才能把56个民族、五大宗教、近14亿中华儿女紧紧的凝聚在一起,可见文化认同的力量何其之大,这是文化自信的最直接体现。另外,倡导文化自信就是要逐步改变用西方思维评判东方价值的固有习惯,自觉运用东方话语、东方思维来阐述中国思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最终让思想回到东方。

再次,要弘扬传统美德。修心性的道家与重教化的儒家,都是中华文明“重德文化”的具体体现。“重德”指的是崇尚人伦道德,如忠孝、尊师、敬长、爱幼;团结、自强、诚信、敬业。以及道教尊崇天地君亲师的礼仪形式、以“忠孝仁义”为收徒的基本条件,包括孟子所讲“四心”等均属此列。《抱朴子》有言“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这些传统美德至今仍被道教严格遵守并身体力行。

道教对传统美德的弘扬还体现在对传统节日的敬奉上。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具体体现,表达的是人们对自然和先祖的敬畏。其中很多传统节日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如九九重阳节是道教斗姥元君圣诞、冬至和夏至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和上清灵宝天尊的诞辰、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元节)是道教天官紫微大帝圣诞等等。道教会在节日当天举行隆重的法会,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我们耳熟能详的众多成语也是来源于此,如“天官赐福”、“九九归真”、“一元复始”等等。

未来的道教不仅属于中国,更应当属于全人类。新时代的道教,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把道教的文化价值和时代要求有机结合。服从国家战略、服务百姓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实际行动助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泰山碧霞祠住持张诚达道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把道教中国化落到实处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