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祖师生平
王远知(509年—635年),山东琅琊人,初唐著名道教人士,为上清派宗师。历经南梁、南陈、隋,直至初唐贞观年间。出生于书香仕宦之家,祖师的事迹收录于《旧唐书》一百九十二卷,《新唐书》二百四卷。道教典籍《云笈七笈》卷五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有详尽的记载,这些文献记载基本一致。
祖师为山东琅琊人,其母因梦到有灵凤飞舞而有孕,当时南梁著名僧人宝志见了之后对其父亲说:“生子当为神仙宗伯也”。自幼聪颖好学,且很早就有出世修道的念头。
年十五,入华阳事贞白先生(陶弘景),授三洞法。二十岁左右,“又从宗道先生臧矜,传诸秘诀”,年纪轻轻就已声名远播,却依然坚持本心,甘守淡泊入山修行。直至进入隋朝以后,祖师名声愈隆。
隋炀帝杨广为晋王镇守扬州时,派遣使者王子相、柳顾言数次邀请,也许祖师早已预见到杨广的品行,数次拒绝,后迫不得已相见时以奇行惊吓了当时的晋王,史书记载:“先生既至,斯须而须发变白,王惧而归之,少选复旧”,可见此时祖师道法已臻妙化。隋炀帝登基后,再次奉请祖师并“亲执弟子礼”,同时于都城修建玉清玄坛以安奉祖师,并让儿子杨越礼拜祖师为师。隋炀帝巡游扬州时,祖师劝谏“不宜远去京国,炀帝不从”,其后确因巡游极大地加重了朝廷和老百姓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灭亡。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后,与房玄龄微服私访王远知,祖师迎接时识得李世民问曰:“此中有圣人”,李世民非常吃惊,不再隐瞒身份。在交谈中祖师劝谏李世民:“方作太平天子,愿自爱也”,其间秦王接受祖师所授三洞大法。李世民登基后,想请祖师出山为官被拒。贞观九年(635年)祖师恳请回山修行,唐太宗亲下圣旨褒奖祖师“操履夷简,德业冲粹,屏弃尘杂栖志虚玄,吐故纳新,食芝饵术,念众妙于三清之表,返华发于百龄之外,道迈前烈,声高古今”,同时满怀感激的回忆与祖师初见的情形“朕昔在藩朝,早获问道,眷言风范,无忘寤寐”。
同年祖师奉旨归山,对弟子潘师正曰:“吾见仙格,以吾小时误损一童子吻,不得白日升天。现署少室伯,将行在即”,第二天,祖师“沐浴,加冠衣,焚香而寝”,悄然逝去,享年一百二十六岁。调露二年(680年)追赠太中大夫,谥号“升真先生”,武则天临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天授二年(691年)改谥号为“升玄先生”。
(二)历史影响与思想价值
隋唐的统一,结束了我国自三国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战乱,道教也顺应时代潮流,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王远知祖师世寿126岁,恰逢其时,历经梁、陈、隋、唐四朝,凭借帝王的敬重和自身的威望,其宗教地位不受政权变更而动摇,为后世茅山上清宗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方道教的交流融合,推动了道教义理的发展,为国家的统一,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
王远知祖师其著作有《易总》十五卷,今佚。其修道理念,对道法的阐释以及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众多弟子和三代传人,如司马承祯、吴筠等,这些弟子著有《坐忘论》《天隐子》《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玄纲论》《神仙可学论》等大量著作,推动并极大地提高了道教宗教理论水平。特别是对“重玄学”思想的哲学思辨和义理探究、“万物皆有道性”的主张、对心性调养的重视等,这些理论方法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道教的教理教义,为实现修行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道教自古重视法脉延续,研习一派传承,非研习一人一派便可窥得全貌。王远知祖师一系,自得其真传且声名最著者,当属山东临沂王轨和河北潘师正,其弟子潘师正传司马承祯、吴筠等,司马承祯再传李含光等;此之一脉,传承有序,其中“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在大同殿受箓,遥礼含光为度师”一事,体现了在隋唐时期,上清派发展的一大特色,即受到历代皇室和社会名流的广泛推崇;王远知祖师的生平与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的多发展于南方,直至隋唐时期上清经国家层面的支持从而远播大江南北,使得上清派在唐朝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达到鼎盛。
道教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总是在务实地探索一条与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以王远知祖师为代表的上清派道士所表现出的道德涵养与学识修为二者相得益彰,兼之其开放包容、不主一家、融汇各派的宗教主张,使得这些茅山派宗师不但在下层民众中得到了尊崇,而且在整个大唐王朝也得到了统治阶层的充分肯定,这对当代道教信仰建设,引导道教广大教职人员争做“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刻起作用”的当代道教骨干有着重大意义。